為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情緒,學會自我賦能,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,12月19日晚,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教一樓102開展了《生活中的微表情與情緒表達》講座,此次講座由心理中心專職教師張夢元擔任主講,和同學們一起探討了情緒的奧秘以及合理表達情緒的方式。

講座伊始,張老師老師邀請同學們對一組照片中的人物情緒進行猜測,同學們紛紛給出了自己的判斷結果及理由。張老師解釋,表情是情緒與情感的外部表現,它是在情緒和情感狀態發生時身體各部分的動作量化形式,包括面部表情、姿態表情和語調表情。接著,張老師播放了一段明星在頒獎典禮時表情變化的視頻,引發了大家對微表情的興趣。張老師通過案例故事與同學們分享了“微表情心理學”的科學基礎和基本原理,通過對已有行為及神經成像研究的分析,總結了情緒加工的具體表現及相應的神經機制,說明了情緒加工的性別差異。她指出,雖性別差異是存在的,但這并不意味著男性和女性不能相互理解和尊重。事實上,只有通過理解和尊重對方的性別差異,才能更好地理解對方,更好地與對方相處。最后,張老師和同學們通過生活中的案例共同探討了合理表達情緒的方法,介紹了《非暴力溝通》一書中“觀察、感受、需要和請求”四個步驟,鼓勵同學們傾聽,培育尊重與愛,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,讓別人更了解自己,避免誤解。

本次講座符合學生的真實生活,使得同學們對情緒有了更深刻的認知,并運用一些方法合理表達情緒從而做情緒的主人,對大學生今后更好地宣泄負性情緒、合理地進行認知、形成健康人格有著積極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