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期間,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師生以“專業訓練+創新實踐”為抓手,自主研發出一項“無人機+AI”實時檢測罌粟技術方案。該成果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,更通過技術分享助力合作企業拓展應用業務,成為產教融合從“單向輸入”轉向“雙向賦能”的生動案例。

校企合作筑基:從“資源輸入”到“技術輸出”的跨越
2021年,交通學院與北方天途航空技術發展(北京)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北方天途”)聯合成立“北方天途無人機應用工程師學院”,簽訂《知識技術資源共享協議》。建設期內,北方天途向學校共享無人機專業技術、實訓設備及行業資源,支撐專業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,形成“企業輸入、學校吸收”的初始模式。此次師生團隊的技術研發,打破了單向輸入的格局,實現了“學校輸出、企業受益”的雙向互動。
技術研發:用“無人機+AI”破解禁毒監測痛點
傳統人工巡檢罌粟效率低、盲區多,而無人機能覆蓋更大范圍,AI則能實現精準識別。研發過程中,師生們結合專業優勢,針對罌粟生長的萌芽、開花、結果等不同階段,構建了超萬張罌粟全周期影像數據庫,訓練了基于YOLO的深度學習模型。該模型能實時識別罌粟植株、定位生長位置,并通過無人機搭載的高清攝像頭實時檢測罌粟植株并進行標記,解決了傳統監測方式的痛點。
學生感悟:在實踐中成長,用成果反哺企業
“暑假每天都在實驗室里調試代碼、測試模型,雖然辛苦,但看到模型識別準確率不斷提升,特別有成就感。”參與研發的學生張一帆說,這次實踐讓他對“無人機+AI”的應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也掌握了從需求分析到技術實現的完整流程。團隊另一位學生王少成則表示:“能把課堂上學的知識用到實際問題中,還能幫助企業拓展業務,感覺自己的學習有了實際價值。”
企業反饋:雙向賦能,產教融合的核心要義
北方天途教育事業經理馬麗對該技術給予高度評價:“這項技術針對性強,能有效提升我們在禁毒檢測領域的業務能力。此前我們向學校提供資源,現在學校反哺技術,這種雙向賦能正是產教融合的核心要義。”據了解,企業已將該技術納入下一步業務拓展計劃,擬在京津冀地區開展試點應用,助力當地禁毒工作的精準化、高效化。
產教融合新階段:形成“閉環”,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人才
產教融合不是簡單的資源交換,而是要形成“學校培養人才、企業提供實踐、人才反哺企業”的閉環。此次師生研發成果的輸出,標志著工程師學院的產教融合進入了新階段。未來,交通學院將繼續深化與北方天途的合作,圍繞無人機應用技術的前沿領域開展聯合研發,培養更多適應產業需求的復合型人才。

暑假里的“科技練兵”,不僅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,更讓學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為企業的生產力。交通學院無人機專業師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“產教融合、知行合一”的理念,為無人機技術的應用拓展了新的空間,也為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。